目录
- 分布式系统是什么
- 分布式服务接口的幂等性如何设计
- 分布式服务接口请求的顺序性如何保证
- 集群部署时的分布式session如何实现
- 分布式事务
- 如何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
- 如何进行系统拆分
- zk都有哪些使用场景
- 使用redis如何设计分布式锁?使用zk来设计分布式锁可以吗?这两种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哪种效率比较高?
- hystrix
分布式系统是什么
分布式服务接口的幂等性如何设计
所谓幂等性,就是说一个接口,多次发起同一个请求,你这个接口得保证结果是准确的,比如不能多扣款,不能多插入一条数据,不能将统计值多加了1。这就是幂等性,不给大家来学术性词语了。
其实保证幂等性主要是三点:
(1)对于每个请求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标识,举个例子:订单支付请求,肯定得包含订单id,一个订单id最多支付一次,对吧
(2)每次处理完请求之后,必须有一个记录标识这个请求处理过了,比如说常见的方案是在mysql中记录个状态啥的
(3)每次接收请求需要进行判断之前是否处理过的逻辑处理,比如说,如果有一个订单已经支付了,就已经有了一条支付流水,那么如果重复发送这个请求,则此时先插入支付流水,orderId已经存在了,唯一键约束生效,报错插入不进去的。然后你就不用再扣款了。
上面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实际运作过程中,你要结合自己的业务来,比如说用redis用orderId作为唯一键。只有成功插入这个支付流水,才可以执行实际的支付扣款。要求是支付一个订单,必须插入一条支付流水,order_id建一个唯一键,unique key。所以你在支付一个订单之前,先插入一条支付流水,order_id就已经进去了。你就可以写一个标识到redis里面去,set order_id payed,下一次重复请求过来了,先查redis的order_id对应的value,如果是payed就说明已经支付过了,你就别重复支付了。然后呢,你再重复支付这个订单的时候,你也尝试插入一条支付流水,数据库给你报错了,说unique key冲突了,整个事务回滚就可以了。
保存一个是否处理过的标识也可以,服务的不同实例可以一起操作redis。
分布式服务接口请求的顺序性如何保证
(1)特定表示通过一致性哈希到同一台机器 + 内存队列保存顺序 + 同一线程读取
(2)MQ保证顺序,做成异步
(3)Zookeeper分布式锁(开销大)或顺序节点
集群部署时的分布式session如何实现
其实方法很多,但是常见常用的是两种:
tomcat + redis
这个其实还挺方便的,就是使用session的代码跟以前一样,还是基于tomcat原生的session支持即可,然后就是用一个叫做Tomcat RedisSessionManager的东西,让所有我们部署的tomcat都将session数据存储到redis即可。
在tomcat的配置文件中,配置一下:
host="{redis.host}"
port="{redis.port}"
database="{redis.dbnum}"
maxInactiveInterval="60"/>
搞一个类似上面的配置即可,你看是不是就是用了RedisSessionManager,然后指定了redis的host和 port就ok了。
sentinelMaster="mymaster"
sentinels=":26379,:26379,:26379"
maxInactiveInterval="60"/>
还可以用上面这种方式基于redis哨兵支持的redis高可用集群来保存session数据,都是ok的
spring session + redis
tomcat配置分布式session的缺点:分布式会话的这个东西重耦合在tomcat中,如果我要将web容器迁移成jetty,难道你重新把jetty都配置一遍吗?因为上面那种tomcat + redis的方式好用,但是会严重依赖于web容器,不好将代码移植到其他web容器上去,尤其是你要是换了技术栈咋整?比如换成了spring cloud或者是spring boot之类的。还得好好思忖思忖。
所以现在比较好的还是基于java一站式解决方案,spring了。人家spring基本上包掉了大部分的我们需要使用的框架了,spirng cloud做微服务了,spring boot做脚手架了,所以用sping session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pom.xml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session</groupId>
<artifactId>spring-session-data-redis</artifactId>
<version>1.2.1.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redis.clients</groupid>
<artifactId>jedis</artifactId>
<version>2.8.1</version>
</dependency>
- spring配置文件中
<bean id="redisHttpSessionConfiguratio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session.data.redis.config.annotation.web.http.RedisHttpSessionConfiguration">
<property name="maxInactiveIntervalInSeconds" value="600"/>
</bean>
<bean id="jedisPoolConfig" class="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Config">
<property name="maxTotal" value="100" />
<property name="maxIdle" value="10" />
</bean>
<bean id="jedisConnectionFactory"
class="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jedis.JedisConnectionFactory" destroy-method="destroy">
<property name="hostName" value="${redis_hostname}"/>
<property name="port" value="${redis_port}"/>
<property name="password" value="${redis_pwd}" />
<property name="timeout" value="3000"/>
<property name="usePool" value="true"/>
<property name="poolConfig" ref="jedisPoolConfig"/>
</bean>
- web.xml
<filter>
<filter-name>springSessionRepository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DelegatingFilterProxy</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pringSessionRepository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 示例代码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putIntoSession")
@ResponseBody
public String putIntoSessio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Stringusername){
request.getSession().setAttribute("name", “leo”);
return "ok";
}
@RequestMapping("/getFromSession")
@ResponseBody
public String getFromSessio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Model model){
String name = 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name");
return name;
}
}
上面的代码就是ok的,给sping session配置基于redis来存储session数据,然后配置了一个spring session的过滤器,这样的话,session相关操作都会交给spring session来管了。接着在代码中,就用原生的session操作,就是直接基于spring sesion从redis中获取数据了。
实现分布式的会话,有很多种很多种方式,我说的只不过比较常见的两种方式,tomcat + redis早期比较常用;近些年,重耦合到tomcat中去,通过spring session来实现。
分布式事务
在实际场景中,只有1%,0.1%,0.01%的业务,如资金、交易、订单,我们会用分布式事务方案来保证,会员积分、优惠券、商品信息,其实不要这么搞了,不然是的系统设计过于复杂而不可靠。
其他参考文章:亿级流量架构之分布式事务思路及方法
两阶段提交方案/XA方案
也叫做两阶段提交事务方案,这个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公司里经常tb是吧(就是团建,team building),然后一般会有个tb主席(就是负责组织团建的那个人)。
第一个阶段,一般tb主席会提前一周问一下团队里的每个人,说,大家伙,下周六我们去滑雪+烧烤,去吗?这个时候tb主席开始等待每个人的回答,如果所有人都说ok,那么就可以决定一起去这次tb。如果这个阶段里,任何一个人回答说,我有事不去了,那么tb主席就会取消这次活动。
第二个阶段,那下周六大家就一起去滑雪+烧烤了
所以这个就是所谓的XA事务,两阶段提交,有一个事务管理器的概念,负责协调多个数据库(资源管理器)的事务,事务管理器先问问各个数据库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每个数据库都回复ok,那么就正式提交事务,在各个数据库上执行操作;如果任何一个数据库回答不ok,那么就回滚事务。
这种分布式事务方案,比较适合单块应用里,跨多个库的分布式事务,而且因为严重依赖于数据库层面来搞定复杂的事务,效率很低,绝对不适合高并发的场景。如果要玩儿,那么基于spring + JTA就可以搞定,自己随便搜个demo看看就知道了。
这个方案,我们很少用,一般来说某个系统内部如果出现跨多个库的这么一个操作,是不合规的。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微服务,一个大的系统分成几百个服务,几十个服务。一般来说,我们的规定和规范,是要求说每个服务只能操作自己对应的一个数据库。
如果你要操作别的服务对应的库,不允许直连别的服务的库,违反微服务架构的规范,你随便交叉胡乱访问,几百个服务的话,全体乱套,这样的一套服务是没法管理的,没法治理的,经常数据被别人改错,自己的库被别人写挂。
如果你要操作别人的服务的库,你必须是通过调用别的服务的接口来实现,绝对不允许你交叉访问别人的数据库!
TCC方案
TCC的全称是:Try、Confirm、Cancel。
这个其实是用到了补偿的概念,分为了三个阶段:
1)Try阶段:这个阶段说的是对各个服务的资源做检测以及对资源进行锁定或者预留
2)Confirm阶段:这个阶段说的是在各个服务中执行实际的操作
3)Cancel阶段:如果任何一个服务的业务方法执行出错,那么这里就需要进行补偿,就是执行已经执行成功的业务逻辑的回滚操作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跨银行转账的时候,要涉及到两个银行的分布式事务,如果用TCC方案来实现,思路是这样的:
1)Try阶段:先把两个银行账户中的资金给它冻结住就不让操作了
2)Confirm阶段:执行实际的转账操作,A银行账户的资金扣减,B银行账户的资金增加
3)Cancel阶段:如果任何一个银行的操作执行失败,那么就需要回滚进行补偿,就是比如A银行账户如果已经扣减了,但是B银行账户资金增加失败了,那么就得把A银行账户资金给加回去
这种方案说实话几乎很少用人使用,我们用的也比较少,但是也有使用的场景。因为这个事务回滚实际上是严重依赖于你自己写代码来回滚和补偿了,会造成补偿代码巨大,非常之恶心。
比如说我们,一般来说跟钱相关的,跟钱打交道的,支付、交易相关的场景,我们会用TCC,严格严格保证分布式事务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自动回滚,严格保证资金的正确性,在资金上出现问题
比较适合的场景:这个就是除非你是真的一致性要求太高,是你系统中核心之核心的场景,比如常见的就是资金类的场景,那你可以用TCC方案了,自己编写大量的业务逻辑,自己判断一个事务中的各个环节是否ok,不ok就执行补偿/回滚代码。
而且最好是你的各个业务执行的时间都比较短。
但是说实话,一般尽量别这么搞,自己手写回滚逻辑,或者是补偿逻辑,实在太恶心了,那个业务代码很难维护。
本地消息表
国外的ebay搞出来的这么一套思想
这个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1)A系统在自己本地一个事务里操作同时,插入一条数据到消息表
2)接着A系统将这个消息发送到MQ中去
3)B系统接收到消息之后,在一个事务里,往自己本地消息表里插入一条数据,同时执行其他的业务操作,如果这个消息已经被处理过了,那么此时这个事务会回滚,这样保证不会重复处理消息
4)B系统执行成功之后,就会更新自己本地消息表的状态以及A系统消息表的状态
5)如果B系统处理失败了,那么就不会更新消息表状态,那么此时A系统会定时扫描自己的消息表,如果有没处理的消息,会再次发送到MQ中去,让B再次处理
6)这个方案保证了最终一致性,哪怕B事务失败了,但是A会不断重发消息,直到B那边成功为止
这个方案说实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严重依赖于数据库的消息表来管理事务啥的???这个会导致如果是高并发场景咋办呢?咋扩展呢?所以一般确实很少用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
这个的意思,就是干脆不要用本地的消息表了,直接基于MQ来实现事务。比如阿里的RocketMQ就支持消息事务。
大概的意思就是:
1)A系统先发送一个prepared消息到mq,如果这个prepared消息发送失败那么就直接取消操作别执行了
2)如果这个消息发送成功过了,那么接着执行本地事务,如果成功就告诉mq发送确认消息,如果失败就告诉mq回滚消息
3)如果发送了确认消息,那么此时B系统会接收到确认消息,然后执行本地的事务
4)mq会自动定时轮询所有prepared消息回调你的接口,问你,这个消息是不是本地事务处理失败了,没发送确认消息?那是继续重试还是回滚?一般来说这里你就可以查下数据库看之前本地事务是否执行,如果回滚了,那么这里也回滚吧。这个就是避免可能本地事务执行成功了,别确认消息发送失败了。
5)这个方案里,要是系统B的事务失败了咋办?重试咯,自动不断重试直到成功,如果实在是不行,要么就是针对重要的资金类业务进行回滚,比如B系统本地回滚后,想办法通知系统A也回滚;或者是发送报警由人工来手工回滚和补偿
这个还是比较合适的,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大都是这么玩儿的,要不你举用RocketMQ支持的,要不你就自己基于类似ActiveMQ?RabbitMQ?自己封装一套类似的逻辑出来,总之思路就是这样子的
最大努力通知方案
这个方案的大致意思就是:
1)系统A本地事务执行完之后,发送个消息到MQ
2)这里会有个专门消费MQ的最大努力通知服务,这个服务会消费MQ然后写入数据库中记录下来,或者是放入个内存队列也可以,接着调用系统B的接口
3)要是系统B执行成功就ok了;要是系统B执行失败了,那么最大努力通知服务就定时尝试重新调用系统B,反复N次,最后还是不行就放弃
如何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
(1)系统拆分,将一个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用dubbo来搞。然后每个系统连一个数据库,这样本来就一个库,现在多个数据库,不也可以抗高并发么。
(2)缓存,必须得用缓存。大部分的高并发场景,都是读多写少,那你完全可以在数据库和缓存里都写一份,然后读的时候大量走缓存不就得了。毕竟人家redis轻轻松松单机几万的并发啊。没问题的。所以你可以考虑考虑你的项目里,那些承载主要请求的读场景,怎么用缓存来抗高并发。
(3)MQ,必须得用MQ。可能你还是会出现高并发写的场景,比如说一个业务操作里要频繁搞数据库几十次,增删改增删改,疯了。那高并发绝对搞挂你的系统,你要是用redis来承载写那肯定不行,人家是缓存,数据随时就被LRU了,数据格式还无比简单,没有事务支持。所以该用mysql还得用mysql啊。那你咋办?用MQ吧,大量的写请求灌入MQ里,排队慢慢玩儿,后边系统消费后慢慢写,控制在mysql承载范围之内。所以你得考虑考虑你的项目里,那些承载复杂写业务逻辑的场景里,如何用MQ来异步写,提升并发性。MQ单机抗几万并发也是ok的,这个之前还特意说过。
(4)分库分表,可能到了最后数据库层面还是免不了抗高并发的要求,好吧,那么就将一个数据库拆分为多个库,多个库来抗更高的并发;然后将一个表拆分为多个表,每个表的数据量保持少一点,提高sql跑的性能。
(5)读写分离,这个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数据库可能也是读多写少,没必要所有请求都集中在一个库上吧,可以搞个主从架构,主库写入,从库读取,搞一个读写分离。读流量太多的时候,还可以加更多的从库。
(6)Elasticsearch,可以考虑用es。es是分布式的,可以随便扩容,分布式天然就可以支撑高并发,因为动不动就可以扩容加机器来抗更高的并发。那么一些比较简单的查询、统计类的操作,可以考虑用es来承载,还有一些全文搜索类的操作,也可以考虑用es来承载。
上面的6点,基本就是高并发系统肯定要干的一些事儿,大家可以仔细结合之前讲过的知识考虑一下,到时候你可以系统的把这块阐述一下,然后每个部分要注意哪些问题,之前都讲过了,你都可以阐述阐述,表明你对这块是有点积累的。
如何进行系统拆分
系统拆分分布式系统,拆成多个服务,拆成微服务的架构,拆很多轮的。上来一个架构师第一轮就给拆好了,第一轮;团队继续扩大,拆好的某个服务,刚开始是1个人维护1万行代码,后来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个服务是10万行代码,5个人;第二轮,1个服务 -> 5个服务,每个服务2万行代码,每人负责一个服务
如果是多人维护一个服务,<=3个人维护这个服务;最理想的情况下,几十个人,1个人负责1个或2~3个服务;某个服务工作量变大了,代码量越来越多,某个同学,负责一个服务,代码量变成了10万行了,他自己不堪重负,他现在一个人拆开,5个服务,1个人顶着,负责5个人,接着招人,2个人,给那个同学带着,3个人负责5个服务,其中2个人每个人负责2个服务,1个人负责1个服务
我个人建议,一个服务的代码不要太多,1万行左右,两三万撑死了吧
大部分的系统,是要进行多轮拆分的,第一次拆分,可能就是将以前的多个模块该拆分开来了,比如说将电商系统拆分成订单系统、商品系统、采购系统、仓储系统、用户系统,等等吧。
但是后面可能每个系统又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比如说采购系统里面又分成了供应商管理系统、采购单管理系统,订单系统又拆分成了购物车系统、价格系统、订单管理系统
zk都有哪些使用场景
分布式协调:
这个其实是zk很经典的一个用法,简单来说,就好比,你A系统发送个请求到mq,然后B消息消费之后处理了。那A系统如何知道B系统的处理结果?用zk就可以实现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A系统发送请求之后可以在zk上对某个节点的值注册个监听器,一旦B系统处理完了就修改zk那个节点的值,A立马就可以收到通知,完美解决。
分布式锁:
对某一个数据连续发出两个修改操作,两台机器同时收到了请求,但是只能一台机器先执行另外一个机器再执行。那么此时就可以使用zk分布式锁,一个机器接收到了请求之后先获取zk上的一把分布式锁,就是可以去创建一个znode,接着执行操作;然后另外一个机器也尝试去创建那个znode,结果发现自己创建不了,因为被别人创建了。。。。那只能等着,等第一个机器执行完了自己再执行。
元数据/配置信息管理:
zk可以用作很多系统的配置信息的管理,比如kafka、storm等等很多分布式系统都会选用zk来做一些元数据、配置信息的管理,包括dubbo注册中心不也支持zk么
HA高可用性:
这个应该是很常见的,比如hadoop、hdfs、yarn等很多大数据系统,都选择基于zk来开发HA高可用机制,就是一个重要进程一般会做主备两个,主进程挂了立马通过zk感知到切换到备用进程
使用redis如何设计分布式锁?使用zk来设计分布式锁可以吗?这两种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哪种效率比较高?
redis分布式锁
官方叫做RedLock算法,是redis官方支持的分布式锁算法。
这个分布式锁有3个重要的考量点,互斥(只能有一个客户端获取锁),不能死锁,容错(大部分redis节点或者这个锁就可以加可以释放)
第一个最普通的实现方式,如果就是在redis里创建一个key算加锁SET my:lock 随机值 NX PX 30000
这个命令就ok,这个的NX的意思就是只有key不存在的时候才会设置成功,PX 30000的意思是30秒后锁自动释放。别人创建的时候如果发现已经有了就不能加锁了。
释放锁就是删除key,但是一般可以用lua脚本删除,判断value一样才删除:
关于redis如何执行lua脚本,自行百度
if redis.call("get",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KEYS[1])
else
return 0
end
为啥要用随机值呢?因为如果某个客户端获取到了锁,但是阻塞了很长时间才执行完,此时可能已经自动释放锁了,此时可能别的客户端已经获取到了这个锁,要是你这个时候直接删除key的话会有问题,所以得用随机值加上面的lua脚本来释放锁。
但是这样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如果是普通的redis单实例,那就是单点故障。或者是redis普通主从,那redis主从异步复制,如果主节点挂了,key还没同步到从节点,此时从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别人就会拿到锁。
第二个问题,RedLock算法
这个场景是假设有一个redis cluster,有5个redis master实例。然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一把锁:
1)获取当前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2)跟上面类似,轮流尝试在每个master节点上创建锁,过期时间较短,一般就几十毫秒
3)尝试在大多数节点上建立一个锁,比如5个节点就要求是3个节点(n / 2 +1)
4)客户端计算建立好锁的时间,如果建立锁的时间小于超时时间,就算建立成功了
5)要是锁建立失败了,那么就依次删除这个锁
6)只要别人建立了一把分布式锁,你就得不断轮询去尝试获取锁
zk分布式锁
zk分布式锁,其实可以做的比较简单,就是某个节点尝试创建临时znode,此时创建成功了就获取了这个锁;这个时候别的客户端来创建锁会失败,只要注册个监听器监听这个锁。释放锁就是删除这个znode,一旦释放掉就会通知客户端,然后有一个等待着的客户端就可以再次重新加锁。
redis分布式锁和zk分布式锁的对比
redis分布式锁,其实需要自己不断去尝试获取锁,比较消耗性能
zk分布式锁,获取不到锁,注册个监听器即可,不需要不断主动尝试获取锁,性能开销较小
另外一点就是,如果是redis获取锁的那个客户端bug了或者挂了,那么只能等待超时时间之后才能释放锁;而zk的话,因为创建的是临时znode,只要客户端挂了,znode就没了,此时就自动释放锁
redis分布式锁大家每发现好麻烦吗?遍历上锁,计算时间等等。。。zk的分布式锁语义清晰实现简单
所以先不分析太多的东西,就说这两点,我个人实践认为zk的分布式锁比redis的分布式锁牢靠、而且模型简单易用
hystrix
简介
hystrix是什么?
netflix(国外最大的类似于,爱奇艺,优酷)视频网站,五六年前,也是,感觉自己的系统,整个网站,经常出故障,可用性不太高.
hystrix,框架,提供了高可用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功能,然后确保说在hystrix的保护下,整个系统可以长期处于高可用的状态,100%,99.99999%
最理想的状况下,软件的故障,就不应该说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服务器硬件的一些故障,服务的冗余
唯一有可能导致系统彻底崩溃,就是类似于之前,支付宝的那个事故,工人施工,挖断了电缆,导致几个机房都停电
高可用系统架构
资源隔离、限流、熔断、降级、运维监控
资源隔离:让你的系统里,某一块东西,在故障的情况下,不会耗尽系统所有的资源,比如线程资源
我实际的项目中的一个case,有一块东西,是要用多线程做一些事情,小伙伴做项目的时候,没有太留神,资源隔离,那块代码,在遇到一些故障的情况下,每个线程在跑的时候,因为那个bug,直接就死循环了,导致那块东西启动了大量的线程,每个线程都死循环.最终导致我的系统资源耗尽,崩溃,不工作,不可用,废掉了
资源隔离,那一块代码,最多最多就是用掉10个线程,不能再多了,就废掉了,限定好的一些资源
限流:高并发的流量涌入进来,比如说突然间一秒钟100万QPS,废掉了,10万QPS进入系统,其他90万QPS被拒绝了
熔断:系统后端的一些依赖,出了一些故障,比如说mysql挂掉了,每次请求都是报错的,熔断了,后续的请求过来直接不接收了,拒绝访问,10分钟之后再尝试去看看mysql恢复没有
降级:mysql挂了,系统发现了,自动降级,从内存里存的少量数据中,去提取一些数据出来
运维监控:监控+报警+优化,各种异常的情况,有问题就及时报警,优化一些系统的配置和参数,或者代码
Hystrix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架构中,每个服务都有很多的依赖服务,而每个依赖服务都可能会故障。如果服务没有和自己的依赖服务进行隔离,那么可能某一个依赖服务的故障就会拖垮当前这个服务
举例来说,某个服务有30个依赖服务,每个依赖服务的可用性非常高,已经达到了99.99%的高可用性。那么该服务的可用性就是99.99%的30次方,也就是99.7%的可用性
99.7%的可用性就意味着3%的请求可能会失败,因为3%的时间内系统可能出现了故障不可用了。对于1亿次访问来说,3%的请求失败,也就意味着300万次请求会失败,也意味着每个月有2个小时的时间系统是不可用的。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可能更加糟糕
画图分析说,当某一个依赖服务出现了调用延迟或者调用失败时,为什么会拖垮当前这个服务?以及在分布式系统中,故障是如何快速蔓延的?
Hystrix是如何实现它的目标的?
(1)通过HystrixCommand
或者HystrixObservableCommand
来封装对外部依赖的访问请求,这个访问请求一般会运行在独立的线程中,资源隔离
(2)对于超出我们设定阈值的服务调用,直接进行超时,不允许其耗费过长时间阻塞住。这个超时时间默认是99.5%的访问时间,但是一般我们可以自己设置一下
(3)为每一个依赖服务维护一个独立的线程池
,或者是semaphore
,当线程池已满时,直接拒绝对这个服务的调用
(4)对依赖服务的调用的成功次数,失败次数,拒绝次数,超时次数,进行统计
(5)如果对一个依赖服务的调用失败次数超过了一定的阈值,自动进行熔断,在一定时间内对该服务的调用直接降级,一段时间后再自动尝试恢复
(6)当一个服务调用出现失败,被拒绝,超时,短路等异常情况时,自动调用fallback降级机制
(7)对属性和配置的修改提供近实时的支持
画图分析,对依赖进行资源隔离后,如何避免依赖服务调用延迟或失败导致当前服务的故障
一个Demo
pom.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netflix.hystrix</groupId>
<artifactId>hystrix-core</artifactId>
<version>1.5.12</version>
</dependency>
将商品服务接口调用的逻辑进行封装
hystrix进行资源隔离,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抽象,叫做command,就是说,你如果要把对某一个依赖服务的所有调用请求,全部隔离在同一份资源池内。对这个依赖服务的所有调用请求,全部走这个资源池内的资源,不会去用其他的资源了,这个就叫做资源隔离
hystrix最最基本的资源隔离的技术,线程池隔离技术
所以哪怕是对这个依赖服务,商品服务,现在同时发起的调用量已经到了1000了,但是线程池内就10个线程,最多就只会用这10个线程去执行。不会说,对商品服务的请求,因为接口调用延迟,将tomcat内部所有的线程资源全部耗尽,不会出现了
public class CommandHelloWorld extends HystrixCommand<String>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CommandHelloWorld(String name) {
super(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run() {
return "Hello " + name + "!";
}
}
不让超出这个量的请求去执行了,保护说,不要因为某一个依赖服务的故障,导致耗尽了缓存服务中的所有的线程资源去执行
开发一个支持批量商品变更的接口
HystrixCommand:是用来获取一条数据的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是设计用来获取多条数据的
public class ObservableCommandHelloWorld extends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String>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ObservableCommandHelloWorld(String name) {
super(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rotected Observable<String> construct() {
return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String> observer) {
try {
if (!observer.isUnsubscribed()) {
observer.onNext("Hello " + name + "!");
observer.onNext("Hi " + name + "!");
observer.onCompleted();
}
} catch (Exception e) {
observer.onError(e);
}
}
}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
}
command的四种调用方式
- 同步:
new CommandHelloWorld(“World”).execute()
new ObservableCommandHelloWorld(“World”).toBlocking().toFuture().get()
如果你认为observable command只会返回一条数据,那么可以调用上面的模式,去同步执行,返回一条数据
- 异步:
new CommandHelloWorld(“World”).queue()
new ObservableCommandHelloWorld(“World”).toBlocking().toFuture()
对command调用queue(),仅仅将command放入线程池的一个等待队列,就立即返回,拿到一个Future对象,后面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过一段时间对future调用get()方法获取数据
// observe():hot,已经执行过了
// toObservable(): cold,还没执行过
Observable<String> fWorld = new CommandHelloWorld("World").observe();
assertEquals("Hello World!", fWorld.toBlocking().single());
fWorld.subscribe(new Observer<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e.printStackTra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v) {
System.out.println("onNext: " + v);
}
});
Observable<String> fWorld = new ObservableCommandHelloWorld("World").toObservable();
assertEquals("Hello World!", fWorld.toBlocking().single());
fWorld.subscribe(new Observer<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e.printStackTra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v) {
System.out.println("onNext: " + v);
}
});
Demo中利用hystrix第二种隔离技术semaphore
线程池隔离技术与信号量隔离技术的区别
hystrix的资源隔离,两种技术:
- 线程池的资源隔离
- 信号量的资源隔离,信号量,semaphore
信号量跟线程池,两种资源隔离的技术,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线程池隔离技术和信号量隔离技术,分别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去使用呢??
线程池:适合绝大多数的场景,99%的,线程池,对依赖服务的网络请求的调用和访问,timeout这种问题
信号量:适合,你的访问不是对外部依赖的访问,而是对内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业务逻辑的访问,但是像这种访问,系统内部的代码,其实不涉及任何的网络请求,那么只要做信号量的普通限流就可以了,因为不需要去捕获timeout类似的问题,算法+数据结构的效率不是太高,并发量突然太高,因为这里稍微耗时一些,导致很多线程卡在这里的话,不太好,所以进行一个基本的资源隔离和访问,避免内部复杂的低效率的代码,导致大量的线程被hang住
采用信号量技术对地理位置获取逻辑进行资源隔离与限流
super(Setter.withGroupKey(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andCommandPropertiesDefaults(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SEMAPHORE)));
hystrix两种隔离技术细粒度控制的参数设置
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
指定了HystrixCommand.run()的资源隔离策略,THREAD或者SEMAPHORE,一种是基于线程池,一种是信号量
线程池机制,每个command运行在一个线程中,限流是通过线程池的大小来控制的
信号量机制,command是运行在调用线程中,但是通过信号量的容量来进行限流
如何在线程池和信号量之间做选择?默认的策略就是线程池
线程池其实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于网络访问请求,如果有超时的话,可以避免调用线程阻塞住
而使用信号量的场景,通常是针对超大并发量的场景下,每个服务实例每秒都几百的QPS,那么此时你用线程池的话,线程一般不会太多,可能撑不住那么高的并发,如果要撑住,可能要耗费大量的线程资源,那么就是用信号量,来进行限流保护
一般用信号量常见于那种基于纯内存的一些业务逻辑服务,而不涉及到任何网络访问请求
netflix有100+的command运行在40+的线程池中,只有少数command是不运行在线程池中的,就是从纯内存中获取一些元数据,或者是对多个command包装起来的facacde command,是用信号量限流的
// to use thread isolation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THREAD)
// to use semaphore isolation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SEMAPHORE)
command名称和command组
线程池隔离,依赖服务->接口->线程池,如何来划分,你的每个command,都可以设置一个自己的名称,同时可以设置一个自己的组。
private static final Setter cachedSetter =
Setter.withGroupKey(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andCommandKey(HystrixCommandKey.Factory.asKey("HelloWorld"));
public CommandHelloWorld(String name) {
super(cachedSetter);
this.name = name;
}
command grou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默认情况下,因为就是通过command group来定义一个线程池的,而且还会通过command group来聚合一些监控和报警信息
同一个command group中的请求,都会进入同一个线程池中
command线程池
threadpool key代表了一个HystrixThreadPool,用来进行统一监控,统计,缓存
默认的threadpool key就是command group名称
每个command都会跟它的threadpool key对应的thread pool绑定在一起
如果不想直接用command group,也可以手动设置thread pool name
public CommandHelloWorld(String name) {
super(Setter.withGroupKey(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andCommandKey(HystrixCommandKey.Factory.asKey("HelloWorld"))
.andThreadPoolKey(HystrixThreadPoolKey.Factory.asKey("HelloWorldPool")));
this.name = name;
}
command threadpool -> command group -> command key
command key,代表了一类command,一般来说,代表了底层的依赖服务的一个接口
command group,代表了某一个底层的依赖服务,合理,一个依赖服务可能会暴露出来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就是一个command key
command group,在逻辑上去组织起来一堆command key的调用,统计信息,成功次数,timeout超时次数,失败次数,可以看到某一个服务整体的一些访问情况
command group,一般来说,推荐是根据一个服务去划分出一个线程池,command key默认都是属于同一个线程池的
比如说你以一个服务为粒度,估算出来这个服务每秒的所有接口加起来的整体QPS在100左右
你调用那个服务的当前服务,部署了10个服务实例,每个服务实例上,其实用这个command group对应这个服务,给一个线程池,量大概在10个左右,就可以了,你对整个服务的整体的访问QPS大概在每秒100左右
一般来说,command group是用来在逻辑上组合一堆command的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服务中的某个功能模块来说,希望将这个功能模块内的所有command放在一个group中,那么在监控和报警的时候可以放一起看
command group,对应了一个服务,但是这个服务暴露出来的几个接口,访问量很不一样,差异非常之大
你可能就希望在这个服务command group内部,包含的对应多个接口的command key,做一些细粒度的资源隔离
对同一个服务的不同接口,都使用不同的线程池
command key -> command group
command key -> 自己的threadpool key
逻辑上来说,多个command key属于一个command group,在做统计的时候,会放在一起统计
每个command key有自己的线程池,每个接口有自己的线程池,去做资源隔离和限流
但是对于thread pool资源隔离来说,可能是希望能够拆分的更加一致一些,比如在一个功能模块内,对不同的请求可以使用不同的thread pool
command group一般来说,可以是对应一个服务,多个command key对应这个服务的多个接口,多个接口的调用共享同一个线程池
如果说你的command key,要用自己的线程池,可以定义自己的threadpool key,就ok了
coreSize
设置线程池的大小,默认是10
HystrixThreadPoolProperties.Setter()
.withCoreSize(int value)
一般来说,用这个默认的10个线程大小就够了
queueSizeRejectionThreshold
控制queue满后reject的threshold,因为maxQueueSize不允许热修改,因此提供这个参数可以热修改,控制队列的最大大小
HystrixCommand在提交到线程池之前,其实会先进入一个队列中,这个队列满了之后,才会reject
默认值是5
HystrixThreadPoolProperties.Setter()
.withQueueSizeRejectionThreshold(int value)
execution.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
设置使用SEMAPHORE隔离策略的时候,允许访问的最大并发量,超过这个最大并发量,请求直接被reject
这个并发量的设置,跟线程池大小的设置,应该是类似的,但是基于信号量的话,性能会好很多,而且hystrix框架本身的开销会小很多
默认值是10,设置的小一些,否则因为信号量是基于调用线程去执行command的,而且不能从timeout中抽离,因此一旦设置的太大,而且有延时发生,可能瞬间导致tomcat本身的线程资源本占满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int value)
hystrix执行时的8大流程以及内部原理
构建一个HystrixCommand或者HystrixObservableCommand
一个HystrixCommand或一个HystrixObservableCommand对象,代表了对某个依赖服务发起的一次请求或者调用
构造的时候,可以在构造函数中传入任何需要的参数
HystrixCommand主要用于仅仅会返回一个结果的调用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主要用于可能会返回多条结果的调用
HystrixCommand command = new HystrixCommand(arg1, arg2);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 command = new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arg1, arg2);
调用command的执行方法
执行Command就可以发起一次对依赖服务的调用
要执行Command,需要在4个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个:execute(),queue(),observe(),toObservable()
其中execute()和queue()仅仅对HystrixCommand适用
execute():调用后直接block住,属于同步调用,直到依赖服务返回单条结果,或者抛出异常
queue():返回一个Future,属于异步调用,后面可以通过Future获取单条结果
observe():订阅一个Observable对象,Observable代表的是依赖服务返回的结果,获取到一个那个代表结果的Observable对象的拷贝对象
toObservable():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如果我们订阅这个对象,就会执行command并且获取返回结果
K value = command.execute();
Future<K> fValue = command.queue();
Observable<K> ohValue = command.observe();
Observable<K> ocValue = command.toObservable();
execute()实际上会调用queue().get().queue(),接着会调用toObservable().toBlocking().toFuture()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执行command的方式,最终都是依赖toObservable()去执行的
检查是否开启缓存
从这一步开始,进入我们的底层的运行原理啦,了解hysrix的一些更加高级的功能和特性
如果这个command开启了请求缓存,request cache,而且这个调用的结果在缓存中存在,那么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
检查是否开启了短路器
检查这个command对应的依赖服务是否开启了短路器
如果断路器被打开了,那么hystrix就不会执行这个command,而是直接去执行fallback降级机制
检查线程池/队列/semaphore是否已经满了
如果command对应的线程池/队列/semaphore已经满了,那么也不会执行command,而是直接去调用fallback降级机制
执行command
调用HystrixObservableCommand.construct()或HystrixCommand.run()来实际执行这个command
HystrixCommand.run()是返回一个单条结果,或者抛出一个异常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construct()是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可以获取多条结果
如果HystrixCommand.run()或HystrixObservableCommand.construct()的执行,超过了timeout时长的话,那么command所在的线程就会抛出一个TimeoutException
如果timeout了,也会去执行fallback降级机制,而且就不会管run()或construct()返回的值了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是不可能终止掉一个调用严重延迟的依赖服务的线程的,只能说给你抛出来一个TimeoutException,但是还是可能会因为严重延迟的调用线程占满整个线程池的
即使这个时候新来的流量都被限流了。。。
如果没有timeout的话,那么就会拿到一些调用依赖服务获取到的结果,然后hystrix会做一些logging记录和metric统计
短路健康检查
Hystrix会将每一个依赖服务的调用成功,失败,拒绝,超时,等事件,都会发送给circuit breaker断路器
短路器就会对调用成功/失败/拒绝/超时等事件的次数进行统计
短路器会根据这些统计次数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短路,如果打开了短路器,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就会直接短路,然后如果在之后第一次检查发现调用成功了,就关闭断路器
调用fallback降级机制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hystrix会调用fallback降级机制:run()或construct()抛出一个异常,短路器打开,线程池/队列/semaphore满了,command执行超时了
一般在降级机制中,都建议给出一些默认的返回值,比如静态的一些代码逻辑,或者从内存中的缓存中提取一些数据,尽量在这里不要再进行网络请求了
即使在降级中,一定要进行网络调用,也应该将那个调用放在一个HystrixCommand中,进行隔离
在HystrixCommand中,上线getFallback()方法,可以提供降级机制
在HystirxObservableCommand中,实现一个resumeWithFallback()方法,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可以提供降级结果
如果fallback返回了结果,那么hystrix就会返回这个结果
对于HystrixCommand,会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其中会发返回对应的结果
对于HystrixObservableCommand,会返回一个原始的Observable对象
如果没有实现fallback,或者是fallback抛出了异常,Hystrix会返回一个Observable,但是不会返回任何数据
不同的command执行方式,其fallback为空或者异常时的返回结果不同
对于execute(),直接抛出异常
对于queue(),返回一个Future,调用get()时抛出异常
对于observe(),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但是调用subscribe()方法订阅它时,理解抛出调用者的onError方法
对于toObservable(),返回一个Observable对象,但是调用subscribe()方法订阅它时,理解抛出调用者的onError方法
请求缓存
- 创建command,2种command类型
- 执行command,4种执行方式
- 查找是否开启了request cache,是否有请求缓存,如果有缓存,直接取用缓存,返回结果
首先,有一个概念,叫做reqeust context,请求上下文,一般来说,在一个web应用中,hystrix
我们会在一个filter里面,对每一个请求都施加一个请求上下文,就是说,tomcat容器内,每一次请求,就是一次请求上下文
然后在这次请求上下文中,我们会去执行N多代码,调用N多依赖服务,有的依赖服务可能还会调用好几次
在一次请求上下文中,如果有多个command,参数都是一样的,调用的接口也是一样的,其实结果可以认为也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第一次command执行,返回的结果,被缓存在内存中,然后这个请求上下文中,后续的其他对这个依赖的调用全部从内存中取用缓存结果就可以了
不用在一次请求上下文中反复多次的执行一样的command,提升整个请求的性能
HystrixCommand和HystrixObservableCommand都可以指定一个缓存key,然后hystrix会自动进行缓存,接着在同一个request context内,再次访问的时候,就会直接取用缓存
用请求缓存,可以避免重复执行网络请求
多次调用一个command,那么只会执行一次,后面都是直接取缓存
对于请求缓存(request caching),请求合并(request collapsing),请求日志(request log),等等技术,都必须自己管理HystrixReuqestContext的声明周期
在一个请求执行之前,都必须先初始化一个request context
HystrixRequestContext context = HystrixRequestContext.initializeContext();
然后在请求结束之后,需要关闭request context
context.shutdown();
一般来说,在java web来的应用中,都是通过filter过滤器来实现的
fallback降级
- 创建command
- 执行command
- request cache
- 短路器,如果打开了,fallback降级机制
降级机制
hystrix调用各种接口,或者访问外部依赖,mysql,redis,zookeeper,kafka,等等,如果出现了任何异常的情况
比如说报错了,访问mysql报错,redis报错,zookeeper报错,kafka报错,error
对每个外部依赖,无论是服务接口,中间件,资源隔离,对外部依赖只能用一定量的资源去访问,线程池/信号量,如果资源池已满,reject
访问外部依赖的时候,访问时间过长,可能就会导致超时,报一个TimeoutException异常,timeout
上述三种情况,都是我们说的异常情况,对外部依赖的东西访问的时候出现了异常,发送异常事件到短路器中去进行统计
如果短路器发现异常事件的占比达到了一定的比例,直接开启短路,circuit breaker
上述四种情况,都会去调用fallback降级机制
fallback,降级机制,你之前都是必须去调用外部的依赖接口,或者从mysql中去查询数据的,但是为了避免说可能外部依赖会有故障
比如,你可以再内存中维护一个ehcache,作为一个纯内存的基于LRU自动清理的缓存,数据也可以放入缓存内
如果说外部依赖有异常,fallback这里,直接尝试从ehcache中获取数据
比如说,本来你是从mysql,redis,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去获取数据的,获取调用其他服务的接口的,结果人家故障了,人家挂了,fallback,可以返回一个默认值
两种最经典的降级机制:纯内存数据,默认值
run()抛出异常,超时,线程池或信号量满了,或短路了,都会调用fallback机制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个商品数据,brandId,品牌,一般来说,假设,正常的逻辑,拿到了一个商品数据以后,用brandId再调用一次请求,到其他的服务去获取品牌的最新名称
假如说,那个品牌服务挂掉了,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本地内存中,会保留一份时间比较过期的一份品牌数据,有些品牌没有,有些品牌的名称过期了,Nike++,Nike
调用品牌服务失败了,fallback降级就从本地内存中获取一份过期的数据,先凑合着用着
public class CommandHelloFailure extends HystrixCommand<String>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CommandHelloFailure(String name) {
super(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ExampleGroup"));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run()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this command always fails");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getFallback() {
return "Hello Failure " + name + "!";
}
}
@Test
public void testSynchronous() {
assertEquals("Hello Failure World!", new CommandHelloFailure("World").execute());
}
HystrixObservableCommand,是实现resumeWithFallback方法
fallback.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
这个参数设置了HystrixCommand.getFallback()最大允许的并发请求数量,默认值是10,也是通过semaphore信号量的机制去限流
如果超出了这个最大值,那么直接被reject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Fallback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int value)
短路器深入的工作原理
- 如果经过短路器的流量超过了一定的阈值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circuitBreakerRequestVolumeThreshold()
举个例子,可能看起来是这样子的,要求在10s内,经过短路器的流量必须达到20个;在10s内,经过短路器的流量才10个,那么根本不会去判断要不要短路
- 如果断路器统计到的异常调用的占比超过了一定的阈值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circuitBreakerErrorThresholdPercentage()
如果达到了上面的要求,比如说在10s内,经过短路器的流量(你,只要执行一个command,这个请求就一定会经过短路器),达到了30个;同时其中异常的访问数量,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比如说60%的请求都是异常(报错,timeout,reject),会开启短路
然后断路器从close状态转换到open状态
断路器打开的时候,所有经过该断路器的请求全部被短路,不调用后端服务,直接走fallback降级
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HystrixCommandProperties.circuitBreakerSleepWindowInMilliseconds(),会half-open,让一条请求经过短路器,看能不能正常调用。如果调用成功了,那么就自动恢复,转到close状态
短路器,会自动恢复的,half-open,半开状态
circuit breaker短路器的配置
(1)circuitBreaker.enabled
控制短路器是否允许工作,包括跟踪依赖服务调用的健康状况,以及对异常情况过多时是否允许触发短路,默认是true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Enabled(boolean value)
(2)circuitBreaker.requestVolumeThreshold
设置一个rolling window,滑动窗口中,最少要有多少个请求时,才触发开启短路
举例来说,如果设置为20(默认值),那么在一个10秒的滑动窗口内,如果只有19个请求,即使这19个请求都是异常的,也是不会触发开启短路器的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RequestVolumeThreshold(int value)
(3)circuitBreaker.sleepWindowInMilliseconds
设置在短路之后,需要在多长时间内直接reject请求,然后在这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导holf-open状态,尝试允许请求通过以及自动恢复,默认值是5000毫秒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SleepWindowInMilliseconds(int value)
(4)circuitBreaker.errorThresholdPercentage
设置异常请求量的百分比,当异常请求达到这个百分比时,就触发打开短路器,默认是50,也就是50%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ErrorThresholdPercentage(int value)
(5)circuitBreaker.forceOpen
如果设置为true的话,直接强迫打开短路器,相当于是手动短路了,手动降级,默认false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ForceOpen(boolean value)
(6)circuitBreaker.forceClosed
如果设置为ture的话,直接强迫关闭短路器,相当于是手动停止短路了,手动升级,默认false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CircuitBreakerForceClosed(boolean value
线程池或者信号量的容量是否已满,reject,限流
- command的创建和执行:资源隔离
- request cache:请求缓存
- allback:优雅降级
- circuit breaker:短路器,快速熔断(一旦后端服务故障,立刻熔断,阻止对其的访问)
把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某一个服务,打造成一个高可用的服务,需要资源隔离,优雅降级,熔断
- 判断,线程池或者信号量的容量是否已满,reject,限流
限流,限制对后端的服务的访问量,比如说你对mysql,redis,zookeeper,各种后端的中间件的资源,访问,其实为了避免过大的流浪打死后端的服务,线程池或者信号量,限流,来限制服务对后端的资源的访问。
线程池隔离,学术名称:bulkhead,舱壁隔离
接口限流实验
假设,一个线程池,大小是15个,队列大小是10个,timeout时长设置的长一些,5s
模拟发送请求,然后写死代码,在command内部做一个sleep,比如每次sleep 1s,10个请求发送过去以后,直接被hang死,线程池占满
再发送请求,就会堵塞在缓冲队列,queue,10个,20个,10个,后10个应该就直接reject,fallback逻辑
15 + 10 = 25个请求,15在执行,10个缓冲在队列里了,剩下的流量全部被reject,限流,降级
withCoreSize:设置你的线程池的大小
withMaxQueueSize:设置的是你的等待队列,缓冲队列的大小
withQueueSizeRejectionThreshold:如果withMaxQueueSize<withQueueSizeRejectionThreshold,那么取的是withMaxQueueSize,反之,取得是withQueueSizeRejectionThreshold
线程池本身的大小,如果你不设置另外两个queue相关的参数,等待队列是关闭的
queue大小,等待队列的大小,timeout时长
先进去线程池的是10个请求,然后有8个请求进入等待队列,线程池里有空闲,等待队列中的请求如果还没有timeout,那么就进去线程池去执行
10 + 8 = 18个请求之外,7个请求,直接会被reject掉,限流,fallback
withExecutionTimeoutInMilliseconds(20000):timeout也设置大一些,否则如果请求放等待队列中时间太长了,直接就会timeout,等不到去线程池里执行了
withFallback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30):fallback,sempahore限流,30个,避免太多的请求同时调用fallback被拒绝访问.
超时timeout控制
如果你不对各种依赖接口的调用,做超时的控制,来给你的服务提供安全保护措施,那么很可能你的服务就被各种垃圾的依赖服务的性能给拖死了
大量的接口调用很慢,大量线程就卡死了,资源隔离,线程池的线程卡死了,超时的控制
(1)execution.isolation.thread.timeoutInMilliseconds
手动设置timeout时长,一个command运行超出这个时间,就被认为是timeout,然后将hystrix command标识为timeout,同时执行fallback降级逻辑
默认是1000,也就是1000毫秒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TimeoutInMilliseconds(int value)
(2)execution.timeout.enabled
控制是否要打开timeout机制,默认是true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TimeoutEnabled(boolean value)
让一个command执行timeout,然后看是否会调用fallback降级